北京市政府部门终于首次从官方的角度解析了未来北京中心城区功能向通州疏解的路径。昨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市规划委证实,市规划委主任黄艳明确表示,本市中心城一部分行政、事业、研究等机构成建制功能将分阶段地向通州区转移,并为转移后的行政事业机构配备居住区、医疗教育和剧院、体育等设施。
为什么是通州?
可利用土地资源55平方公里
2012年,北京首次正式提出要将通州打造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此后,通州在北京甚至京津冀区域中的特殊地位也就愈发凸显出来。实际上,黄艳介绍,2004年做规划时,通州就参考巴黎、首尔、东京等地的做法,预留了大量行政办公用地。业内表示,经过多年的建设,通州已经具备承担市行政副中心的基础条件:地铁1号线、6号线等便捷通达中心城;六环路、京哈、京津塘等高速公路,使通州具备了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中心城的优质资源向通州转移,已有10余家中小学和医院在通州开办分校、分院;城镇建设用地有效控制,空间资源较为充足。
根据初步梳理,通州区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约55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18个颐和园的面积,为中心城功能疏解预留了充足的空间。“总的来看,通州已经具备承担市行政副中心发展建设的坚实基础。”黄艳说。近年来,本市50%的公共财政都投入到通州、顺义、亦庄等新城。在这个过程中,通州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完成了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等“打基础”的重要任务。
怎么建通州?
绝不大规模“造城”
重新打造一个行政副中心,避免再出现“摊大饼”等老问题,是不少专家反复强调的下一阶段规划重点。而此次,黄艳明确表示,北京的行政副中心不会让通州将现在中心城区高密度的功能复制过去。通州建行政副中心,绝对不是大规模地“造城”。“我们在规划通州的时候,有两个主要核心思想,一个是防止摊大饼;第二,通州是相对独立的,不会和中心城直接相连,连片发展。”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表示,为了防止摊大饼,通州和其他区县之间都将建设绿色空间进行隔离。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祝尔娟直言,早年间,通州在做规划时,多少会留下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没有通过规划将中心城区的产业充分吸引过来,实现产城融合,而是在一段时间内也充当了北京的“睡城”。对此,黄艳也承认,通州交通问题症结就在于通州此前只有居住功能,“就业上不来,中心城区真正的就业没过去,致使通州的两条地铁每天早上进入中心城区都是超负荷运载,但同时进通州的方向还不足10%。”因此,黄艳表示,从中心城向通州疏解就业需要平衡各种功能,而非加剧问题。
具体来说,黄艳透露,行政事业机构转移以后,通州将同期配备生活配套的居住区、医疗教育,还有剧院、文化馆、电影院、体育场等,鼓励机构工作人员到通州居住。
怎么布局京津冀?
防止与朝阳燕郊“摊大饼”
“行政中心落户通州,带动的不仅是中心城区功能的纾解,更是整个北京中心的东移。”祝尔娟表示,作为北京惟一一个与天津、河北都接壤的区县,通州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行政、事业部门等搬迁后,直接拉近了北京与天津、河北之间的距离。
“中心城区最直接的受惠就是‘减压’。”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坦言,目前,城中心区的各方面资源都已经在超饱和利用状态,交通、基础设施、商业等各方面设施都急需通过纾解人口来减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也表示,目前城中心区的公共资源承担过重的分量,各种资源流动带动人口分流之后,有助于城中心更好地实现公共资源均等化。
此外,通州的行政中心地位,也有助于已经在该区萌芽、发展的各产业实现京津冀协同布局,加速三地合作。以商业为例,通州区商务委主任陈国增曾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通州计划以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商务组团为核心,将京津高速、京沪高速沿线的台湖镇、马驹桥镇、永乐店镇、于家务乡规划为商务产业协同发展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物流基地将成为京津两地推动口岸深入合作的契机。
而且,据透露,为了实现更科学的规划,通州也被放到了京津冀的更大尺度中来衡量,在京津冀三地跨界、协同治理,避免在通州出现“再聚集”问题,防止通州与朝阳、燕郊“摊大饼”式连绵成片发展。今后,京津冀三地将共同管控城市功能、管控开发边界,并同时管控环境,不给未来的生态环境发展设置障碍。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